1495468573.jpg 

德國導演:丹尼斯甘塞爾(Dennis Gansel) 


 

專制的好,是力量,是紀律,是集體的團結力。

專制的不好,卻是絕對的排他性。

一把利刃,左右相兼。



重現「路西法效應」真實事件

改編自美國作家Morton Rhue的同名小說「the WAVE」,

而小說靈感則來自1967年發生於美國加州的真實故事,描述平凡單純的高 中校園,

如何因為一個簡單的課堂實驗,變成極權統治再現的黑暗王國。

溫老師是德國柏林 一所公立高中的社會科學老師,為了讓學生體會極權統治是怎麼成功運作?

他決定在班上 做一個大膽的實驗。

他把這個班級當做一個組織,要求學生們穿制服、呼口號、團體行動、 守紀律,以老師為唯一領袖,

還替這個組織取名為:the WAVE。

短短幾天內,學生們對the WAVE產生了極端的認同與感情,這種行為很快就感染到學校裡的其他同學。

the WAVE成員越來越多,但是與非the WAVE成員之間的對立也越來越嚴重,校園裡開始出現暴力衝突事件。

溫老師這時才想喊 停,但為時已晚,the WAVE早已失去控制。原來,任意煽動群眾的情緒,是絕對要付出代價的。









我十分喜歡這部影片所傳達的概念,與無限的延伸反省空間。

它讓我可以看到學生次文化的思考

它讓我可以意識到現今多元文化下我們所缺乏的可以合一的共同能量

它讓我可以檢視現今我們所存在卻隱而不顯的社會制度

 

幾個可以讓我們深思的問題

 

「獨裁政權不可能在德國重現?」


The Wave雖是一部改編自美國作家Morton Rhue的同名小說「the WAVE」,

電影以卻以德國歷史背景來做為戲劇張力的基點。

為什麼選德國?在歷史的脈絡,更顯得獨裁政治的鮮明與歷史重蹈覆轍的可能性是極為大的。



「獨裁政權的特色是什麼?」

學生回答紀律、制服、共同的概念....

老師:「那麼在我們生活中,是否這些特色,存在著而我們沒有意識到?」



「獨裁政權存在的社會結構是什麼?」

不公、弱勢、對現有的政府失去信心、大量的失業...

在學生的次文化,與非主流的黑道文化裡,事實上,已經存在著。



我思索著,校園霸凌,我們教育所欲解決的問題,

是預防性的重視學生次文化的迷你社會結構,

還是治標不治本的阻止霸凌在當下的時空不發生的假象不存在。



「獨裁政權就真的不好嗎?」





獨裁政權真的不好?

民主制度就是絕對的完美?

民主並非絕對的完美制度及絕對的價值,而必須依附於它所欲完成實現的目的來判定。

一如獨裁政權,依然必須是其目的性來判定其好壞。

只是,我們必須問:「有了好的目的,我們就必然能達到其目的?」過程的偏離,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混沌!

混沌中的失序,另一種無法控制的秩序正在建立著,只是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卻是無法想像的大!

在數千年的歷史裡,我們是否能真知興替?

獨裁政權的好,必須在絕對優秀及絕對控制力的領導者之下,只是不可能存在絕對優秀與控制的領導人。

而如果有所謂的絕對性,我想在宗教領域裡所謂的阿拉、神、上帝...等科學為證實的領域才可能存在。

如果細細檢視宗教制度中,是否就存在著所謂的獨裁政權,用集體的力量掩蓋掉個體化的意念?

當數千數萬人說為真的事情,個人的你,能有力的反駁嗎?

我並不認為有信仰不好,而是當個體在每個宗教團體時,追求所謂的真善美時,

時而必須跳出框框外,檢視自身的行動,因為畢竟所謂的宗教團體,還是依附著人的領導,

人,非絕對的完美。人可能會犯錯,即使他可能是大師。



最後,我在省思是:「所謂的民主是?」



在宗教領域如此,在現在台灣的民主政治更是如此。

臺灣目前存在著一股以明星式領導著的擁護,那種擁護,甚至以存留在非理性的範圍裡。

當多數人暴力於少數人,所謂的民主少數服從多數,其實已經轉型於獨裁政權,不是嗎?

是否,臺灣的民主已成為了假象??





「民主教育難落實?」

在學校裡,常用的就是表決來決定班級或是校內之事務。

那是民主中的前半部:少數服從多數。

在民主真諦的最後:多數尊重少數。卻是在校園內或是大社會環境中最難以落實的。

但是,若缺少了最後的一部分,那其實只是冠上民主之名的獨裁政權,不是嗎?



「知後而如何行?」



知難,行亦難...

我們還正在在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atfo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