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追求物質已經不能再給我們任何的幸福時,
人們開始思索生活中的加、減位置。


【從小就被教導生活是種加法】
當我們還是一紙空瓶時,
上著義務教育努力學習裝滿自己,
父母也許疼愛給予我們一切他們想要給予我們的事物,
變化萬千的世界也許讓我們目不暇給,急忙抓取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
為了讓生活更好,我們也許拚命工作為了換取延宕的幸福快樂,

可是...
我們一直過著加法的生活,卻忘記一天只有24小時的時空很有限,
在有限的24小時裡,能要的其實非常簡單,
我們吃喝娛樂、工作學習、睡眠休息,都在瓜分我們的時間與空間
然而我們卻發現家中的物品有增無減佔據了很多的空間,甚至常常會需要翻箱倒櫃弄得一團亂才能找到我需。
然而我們知覺許多追求裡隱藏著諸多煩惱在心中盤旋不去浪費我們的精力,使我們停滯不前。
然而我們在貪圖美味時,一日卻在數字中看見自己的肥胖與不健康。


快樂是一種加法,在生活或生命中尋求刺激,以一次又一次更高的刺激來換取快樂
快樂之所以短暫,在於刺激稍縱即逝,於是我們努力追尋,甚至迷失...
迷路在偽愛情裡,迷失在金錢裡,極盡奢華後放縱在毒品,過大的權力下害怕失去的恐懼...
發現了真相了嗎?快樂,達到某一點後,即將是遞減法則。

一如聖嚴法師108自在語:「需要的不多,想要得太多...」

人們發現了真相,用於廣告
『千言萬語的歌頌是幸福,耳邊的一聲輕聲低語是奢華的幸福。
另一半愛你的可愛是幸福,另一半愛你的不可愛是奢華的幸福。
為了理想往前衝是幸福,為了所愛往後退是奢華的幸福。
100朵玫瑰在你腳邊是幸福,一朵玫瑰在你手中綻放是奢華的幸福。』
說了很多,但最重要的卻是這一句:『130%的體會!』





【幸福是來自智慧的減法】

一九三○年代,歷史學家湯恩比說:「文明的終極成長,在於發展高等的、抽象的富裕。」
過去我們追求努力以獲取物質或精神上視聽娛樂的享受年代以達極致,
現在用減法過生活 擁有更少、獲得更多抽象的幸福。


《追求幸福》的作者大衛.梅爾(David Meyer)曾對此做過研究。
富國(如1980年代的西德)人民真的比沒那麼有錢的國家的人民(如愛爾蘭)快樂嗎?
以及美國100大富人真的比中產階級快樂嗎?答案是「不、不、不」
他解釋,財富就像健康一樣,一旦缺少會讓你的生活陷入悲慘,但如果需求被滿足,擁有愈多,滿足愈少。

在科學研究裡,也映證了。
對於物質的追求,不等於幸福,在最快樂貧國不丹,已經告訴了我們。
在古老的宗教裡,聖人也告訴了我們。

基督信仰幫助人們與生命之主連結﹐在神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
以感謝的心增長﹐揮別瘋狂混亂的腳步﹐進入充滿無爭的安穩與力量中心(歌羅西書二章7節)箴言更點出了人生的弔詭﹐提及「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十五章17節)。
物質上的繁多﹐或精神上的享受,遠不及在困苦中心靈上的豐富。
這是一種知足的智慧。

在佛教裡「見佛見空」,心經中的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從日月星辰到草木蟲魚,一切的一切,
都是色相,而色相的背後所蘊含的真理就是空,所以有即是空。
佛陀先善巧的教導我們從最近的色身觀察起,而如果我們明白了色身的本質是空,
那麼就容易明白其他萬事萬物的本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這是一種放空的智慧。

對於凡人我們來說,那是種生命的極致,
卻可從小處著手,漸進而行。

攝影中的減法,繪畫中的留白,讓作品有無限延伸美感。

在婚姻中,用寬容減少爭吵。
在飲食上,用少精緻少量來換取更多的健康。
在經濟上,用把握減少高報酬的風險不幸。
在生活中,用反省減少迷失追逐。
減法運用得宜,讓我們的生命有更多個空隙讓自己能悠遊自在。

人們的不幸福,在於往前數算自己所沒有的。
人們的幸福,在於往後數算所有擁有的。
「數算所擁有的,才能珍惜,惜福,才有幸。」







我們得道,卻行不了這個道理...

我們依然迷失,因為在真相的前方,總是包裹著假相。
聖經裡的一段故事:上帝要用洪水淹沒荒誕無度的世界,只讓挪雅建立方舟,挑選成雙動物上船,
那天,真實與善央求挪雅也要上船,挪雅難為, 因為必須成雙,但他卻只想讓真實與善上船,卻又不能違反上帝的原則,
於是真實與善告訴挪雅,也讓虛假與惡上船吧!挪雅十分不願意,因為他認為那對人無意處。
真實與善隨即說道:虛假與惡可以考驗人們的智慧,怎麼會沒有用處呢?挪雅一聽,便讓他們上船了!』

在萬紫千紅的世界裡, 人們利用聰明創造了更多考驗自己智慧有形無形的事物...用反省來增長自己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atfo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